古代人也有房地产市场,开发商、租房一族、蜗居、房奴都不少

历史趣事堂2023-05-25 03:24:42

在当代的相亲会上,你难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:“有房吗?没房就别浪费时间了”。你可能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,毕竟房子是现在人们最关心的事情之一。房价飞涨,房子难买,这是当代人的无奈。但你知道吗,古代人也有同样的烦恼。


【资料图】

一、西周已有土地交易

你可能以为,房地产交易是现代社会的产物,而售楼部、开发商、分期付款、货币购房、按揭、房奴、开盘、过户等等,都是近些年才出现的新鲜事。其实,你错了。中国的土地交易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,而房屋买卖也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。

一件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,就是一份不动产交易的证据。它记录了公元前919年农历三月,矩伯将1300亩土地分两次抵押给裘卫,换取了价值100串贝壳的奢侈品。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宗土地抵押交易。

93年后,周厉王为了扩建王宫,从鬲从手中购买了一块地。这次交易也被刻在青铜器上。周厉王没有立即付款,鬲从担心他赖账。周厉王派人安抚他说:“你放心,我会按约定给你钱的,如果我不给,就让天降大祸,把我赶出王位。”这个毒誓说明了这次交易的重要性。

这两件青铜器告诉我们,古代人不仅有土地抵押,还有土地买卖,房地产市场已经初具规模。

二、房产开发商受人鄙视

在隋唐时期,有人专门开发商铺,在盖好之后将其租出去或卖出去。他们就是古代的开发商。

有个叫窦乂的人,就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
窦乂出生在陕西,爹娘早死,跟着舅舅一块儿生活。他舅舅是个公务员,住在长安城。窦乂先通过卖鞋、卖树等生意赚了一些钱,后来有了80万钱的身家,于是开始向房地产行业进军。当时长安西市有一个废弃的化粪池,面积不小,有十几亩,闲置七八年了一直没人买。窦乂把它买了下来,雇人填平,在上面盖了20间店铺,租给波斯胡人做生意,平均每天可收上几千钱的房租。再后来,窦乂听说当朝太尉李晟喜欢打马球,于是斥资70万钱买下一块地,又花30万钱把这块地建成一片马球场,送给了李晟。李晟很高兴,从此跟窦乂结成死党,有求必应。有这种靠山保驾护航,窦乂发得更快了,不到40岁就成了长安首富,人称“窦半城”。

古代的开发商还有一些是公务员、退休干部等,甚至官府自己就是开发商。

比如在北宋,中央政府下面就有个专门搞开发的机构,叫做“修完京城所”。这个机构本来只能是修筑城墙和宫殿,后来城墙修得差不多了,宫殿也盖得够豪华了,就开始转型给中央财政搞创收。怎么搞创收呢?“修完京城所”向朝廷请示,划拨给他们大片地皮,他们在上面盖住宅盖店铺,盖好了,有的卖给老百姓,有的租赁给老百姓,给国库做了很大贡献。“修完京城所”真是个好机构啊。

但是,在古代做房产开发商却是很受鄙视的。原因是,在传统中国一贯重农抑商的思想下,单靠造房子赚钱,会被大伙瞧不起。北宋初年有个人叫陶毂,据他描述,当时只要有人盖房子往外出租,大伙就说这人是市井小人,挣来的钱就叫“痴钱”,就是呆傻的意思。可见在那时候,连做房东都受歧视,更别说做开发商了。

三、唐宋官员有租房一族

古代有土地买卖,也有房产商开发,已经足以让你感到惊讶了吧?可是,古代人住房紧张,要通过租房子的方式过日子,是否会让你觉得他们也很现代呢?

白居易先后考中举人、进士,三十二岁才参加工作,干的是“校书郎”,就是在中央办公厅负责校对红头文件的工作人员。级别呢,是正九品,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县长,不过工资却不低,每月一万六千钱。白居易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四间茅屋,因为离上班的地方远,又养了一匹马代步,此外还雇了两个保姆,这样每月的开销是七千五百钱,剩下八千五百钱存起来。但是存了十年,他也没能在长安买下一套房子。后来白居易觉得这样长期租房不是办法,就跑到陕西渭南县,也就是长安城的卫星城,买下一处宅子,平时住在单位,逢假期和休息日就回渭南的家。有点和现在的大都市白领差不多,在郊区买房不住,而在城里租房上班。

宋代各地州府及京都都设有“楼店务”,主管国有房产和邸店,负责出租及修造事宜,相当于近世的房管局。官员在京都任职而又无私第的,包括宰执大臣在内,都在楼店务租房住。据《宋史》(卷二七五)记载:屡从太祖、太宗出征的老将刘福的孩子们劝他在有钱的时候置办一套房子,刘福大怒说:“我拿国家的俸禄丰厚,足够租房子了。”结果等他死后,子孙们竟连一间自己的屋子都没有。

欧阳修这样的大文学家也不得不租房。欧阳修考中进士,进中央工作,工作了很多年,始终没买上房子。他给朋友写信说:“嗟我来京师,庇身无弊庐。闲坊僦古屋,卑陋杂里闾。”意思是在京城工作这么长时间,一直没有混上自己的窝,一直在小胡同里租房住,很惨。

四、名人也住蜗居当房奴

古代房价高昂,让很多人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住房问题。北宋时期,有一位大学士叫陶毂,他亲眼见过老百姓的住房条件有多差:“邻居拥挤,半空搭板,堆积箱笼,分开男女。”房子空间不够用,就自己动手改造,在屋顶和地板之间加一层,做成小复式。卧室太小,放不下床,就把箱子柜子等东西拼起来,让孩子们睡。这种一家三代挤在一个小房子里的情形,真是名符其实的“蜗居”啊!

而苏辙这样的名人也曾经经历过从蜗居到房奴的买房过程,最能反映出当时人们住房的困境。

苏辙在眉山老家住了18年,嘉祐元年(1056年)跟随父亲苏洵进京。

等到他和哥哥苏轼都考中进士,父亲也做了十多年的官,在京城却没有买到一套房子,只能让兄弟俩借住在公署里。后来苏辙、苏轼的妻子和孩子也来到京城,加上仆妇等人,一家老小几十口,公署里住不下了,苏洵才去租了一处宅院。

嘉祐五年(1060年),苏洵带苏辙移居河南杞县(今开封市杞县),也是租的房子;嘉祐六年(1061年),苏洵带苏辙回京闲居,还是租的房子;直到治平三年(1066年)苏洵去世,除了眉山老宅,没有给儿孙留下一处房产、一块土地。

直到元符三年(1099年),苏辙回河南许昌定居后,狠狠心拿出攒了大半生的工资,卖掉一批藏书,花了几年时间,陆续买下“卞氏宅”“东邻园”“南园竹”,又改建、扩建,置了一处百余间的大院落,安顿下全家老小。不过心愿满足了,他一生的积蓄也耗尽了,“盎中粟将尽,橐中金亦殚”,于是又自责“我老不自量”,到了这把年纪还来做房奴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天天热点!太原晋源区妇计中心婚检咨询电话是多少?附婚检时间
下一篇:最后一页